深刻認識和把握全會的重大意義
日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這是實現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分階段有步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是有效應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新變化、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需要,是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要求、深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首要的就是要深刻認識這次會議的四個重大意義。
重大理論意義:深化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為在“十四五”目標任務即將勝利完成、向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節點召開的重要會議,通過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與理論升華,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其重大理論意義集中體現為對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深化和拓展。
一是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導向。在階段目標的精準定位上,全會明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將其置于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歷史坐標中統籌謀劃。全會通過“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等七大主要目標,形成了與二〇三五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相銜接的階梯式路徑。目標體系的理論創新還體現在“質”與“量”的辯證統一上。全會提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打破了傳統發展中“速度優先”或“質量至上”的二元對立。在質的維度,以“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核心,將“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作為產業升級方向;在量的維度,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等部署實現合理增長。這種辯證思維使現代化目標導向擺脫了線性發展的理論桎梏,形成了質量引領、總量協同、結構優化的目標理論新范式。
二是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理念。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堅持人民至上”確立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通過制度設計與實踐部署,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從理論闡釋走向可操作、可落地的制度形態,實現了價值理念的實踐拓展。全會提出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突破了“結果公平”的傳統認知,構建起“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的全鏈條理論框架。在機會公平層面,通過“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打破階層固化的制度障礙;在過程公平層面,以“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保障資源獲取平等;在結果公平層面,通過“農業農村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等政策傾斜縮小發展差距。這種具象化闡釋使共同富裕從價值目標轉化為實踐路徑,豐富了其理論內涵。
三是強化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么現代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首要原則,深化了對黨的領導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關系的理論認知。全會提出“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障”,將黨的領導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各領域各環節。從“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到“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從“農業農村現代化”到“文化強國建設”,全會通過具體制度設計,使黨的領導從“政治原則”轉化為“治理效能”。
重大現實意義:鮮明的問題導向和實踐特色
重大現實意義是指解決了現實中的問題,有利于推進當下的各項工作。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重點研究“十五五”規劃問題并提出建議,描繪了國家未來五年發展藍圖,這對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鮮明的問題導向和實踐特色,使得這次會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是鮮明的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中國共產黨從來都不懼怕問題,而是鄭重對待問題,迎著問題上,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改進作風、推進工作的契機。堅持問題導向,說到底就是列出問題清單,一個一個地加以解決。扎實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會取得巨大成就。我們黨在革命時期推翻了壓在人民群眾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不懈探索,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各種準備;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消除剝削,消滅貧窮,消除兩極分化,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勝利在望。
二是務實的實踐特色。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歷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經受住世紀疫情嚴重沖擊,有效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這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啟示彌足珍貴。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國內市場潛力尚未充分發揮等。這些問題是我們前進中的“攔路虎”,是發展中的羈絆,如果不認真徹底地解決,就會影響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聚焦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指南。
深遠歷史意義:遠景目標激勵黨和人民奮勇前進
深遠歷史意義是指解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問題,使我們能夠知所趨赴。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明確“十五五”時期發展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構建了銜接近期任務與長遠藍圖的發展路徑,其歷史意義不僅在于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更在于通過清晰的目標引領凝聚起全民族的奮斗力量,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注入持久動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留下深刻印記。
一是五年規劃的方向指引。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為了完成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的工業化主體任務而制定的。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使我們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十一五”時期,為適應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們把“計劃”改成“規劃”,一字之改反映了我們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和長遠性。“十四五”時期,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成功抵御了世紀疫情沖擊,有效化解外部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推動經濟總量接連突破,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總的來看,從1953年至今,我國已經連續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2026年將開始實施“十五五”規劃。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以階梯式遞進的奮斗書寫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答卷,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這意味著當前的每一項部署、每一份努力都將對未來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從歷史發展的長時段看,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關鍵一躍,而“十五五”時期的發展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這一歷史跨越的質量和成色。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重點研究“十五五”規劃問題并提出建議,這些目標的設定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將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它上承“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成就,下連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劃定了明確的前進路線,從這個角度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無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重大國際意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召開不僅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吸引了全球目光。全會擘畫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和堅定決心,更順應當今世界對經濟復蘇、綠色轉型和全球治理的共同期待。在國際局勢復雜、地緣風險頻發、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背景下,全會的召開為中國發展指明方向,同時釋放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的強烈信號,為人類現代化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是提供了實現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實現了現代化,他們的道路被奉為通往現代化的唯一途徑,引發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效仿。但是從實踐看,一些照抄照搬西方所謂的現代化道路的國家不但沒有實現現代化,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混亂和倒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歷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迥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兩大奇跡”再次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是成功的,是值得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借鑒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未來五年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也必將對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是貢獻了實現現代化的中國智慧。根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十五五”規劃期間將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軸,突出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與制度型開放,既勾勒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路線圖,也回答當下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當地緣政治摩擦、治理赤字與增長乏力疊加時,中國作為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與持續改革能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為全球經濟提供持久動能,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穩定預期,為完善全球治理和推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無疑將為世界發展注入一股暖流,充分展現了中國與世界共享機遇的胸懷,與單邊主義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如此,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還提出了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的舉措。未來五年,消費占比將穩步提升,先進制造、現代服務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形成對全球商品與服務的持續需求與高質量供給。更重要的是,中國將同步推進需求升級與供給迭代,夯實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支撐,削弱外部不確定性對貿易與投資的沖擊。這些舉措將使中國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大的市場、更多的機會,這既有利于中國自身的發展,也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分別系中共中央黨校科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